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泌尿外科 > 睾丸 > 附睾炎
编号:11648652
附睾癌的发病问题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8年6月30日
     附睾癌是附睾恶性肿瘤之一。原发癌极少见。镜下包括实心性梁状癌、腺癌、乳头状腺癌、鳞状细胞癌、未分化癌等。常与睾丸网癌不易鉴别。恶性程度高,病程短。应早期手术根治。术后,依组织学类型选择放疗、化疗及综合治疗。

    附睾癌的发病情况

    国内迄今报道167例,加上本组23例,共计190例,其中良性附睾肿瘤163例(85.8%),恶性27例(14.2%)(以下简称国内组)。结合复习文献,原发性附睾肿瘤发病可以有下列特征:(1)70%以上为良性肿瘤,以腺样瘤为最多,次为平滑肌瘤及良性囊腺瘤。恶性肿瘤不足30%[1],主要见于肉瘤和癌。国内组良性肿瘤163例,其中腺样瘤69例(42.3%),平滑肌瘤54例(33.1%),良性囊腺瘤17例(10.4%)。恶性肿瘤27例,其中肉瘤13例,癌11例,恶性淋巴瘤1例,恶性黑色素瘤1例,纤维瘤恶变1例。(2)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,但以20~50岁生理功能活跃的青壮年多见。国内组平均年龄分布在22.8~47.5岁,年龄最大80岁,最小2例附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均为小儿患者,分别为6岁及14个月。(3)临床主要症状为阴囊内肿块,部分伴有阴囊隐痛或下坠感。

    附睾癌的组织发生学

    附睾腺样瘤经电镜,免疫组化等证实,其来源于间皮,是附睾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。本组有3例附睾腺样瘤经病理切片检查及免疫组化观察,也证实其来源于间皮,与文献报道相符。附睾平滑肌瘤的发生,有学者认为由午非管的迷走(错位)形成。附睾囊腺瘤的发生,根据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研究,可能发生于附睾表面上皮的包涵性囊肿,上皮增生分泌使小囊增大,形成腺纤维瘤,增大显著时形成囊腺瘤。根据组织学及其有无浸润特点,临床上可分为良性,交界性和恶性囊腺癌。附睾肉瘤发生于一般组织,例如附睾横纹肌肉瘤;附睾癌则发生于附睾固有组织,例如附睾腺癌;二者均是附睾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。

    附睾癌极易误诊为附睾结核、慢性附睾炎、精液囊肿等。本组23例中仅有4例术前诊断为附睾肿瘤。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,采用B超及针吸细胞学检查,有助于术前对本病的诊断。临床上根据附睾良性肿瘤发病缓慢,好发于附睾尾部或头部,肿瘤一般不超过3.0cm大小,呈圆形或卵圆形,表面光滑,界限清楚,质地硬韧,无压痛或压痛不明显等特点可进行诊断。文献报道附睾腺样瘤术前B超检查,均可显示附睾实性肿物影像,以均匀强回声占多数,少数为中低回声肿物。本组1例腺样瘤术前B超检查显示为均匀强回声肿物,1例双侧平滑肌瘤B超显示为均匀低回声肿物。, 百拇医药